close

  我省農業保險創新拉開大幕,力爭2017年特色農險覆蓋面超70%
  □本報記者 李淼
  種地常靠天吃飯。種植的農產品若遇到災害或病蟲害,農民一年的汗水都可能付之東流。
  不僅是個體。“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同樣面臨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,一旦遇上,僅靠財政很難應對。”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坦言。
  壓力在肩——省委十屆三次全會要求,2017年農民收入翻番。農業產值翻番促農收入翻番,成為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任務。
  如何給快馬加鞭的四川農業繫上“安全帶”?9月底,省農業廳專題貫徹省委深化農村改革推進會精神,劍指五大方面。搞好農村保險創新,擴大險種,正是其一。節奏緊鑼密鼓,11月27日,全省特色農業保險現場培訓會召開,四川特色農險正式駛入快車道。
  那麼,一張保險單如何保四川農業旱澇保收?
  A
  現狀種植業保費規模全國第一
  “政府出大頭,農民出小頭,災害面前不再愁。”今年,農業保險讓萬源皮窩鄉不少薯農“多雲轉晴”。
  皮窩鄉農民糧倉中,馬鈴薯占一半。今年,該鄉發動薯農為1526畝馬鈴薯上保險,當時不少人質疑:“花那冤枉錢幹嗎?”可不久後,受雨水影響,皮窩馬鈴薯晚疫病大面積發生,近千畝歉收甚至絕收。沒幾天,863戶農戶便領到6.4萬餘元賠償款——這成為萬源首例農民因糧食受災獲得的保險理賠。“幸好買了保險哦!”農戶們紛紛表示。
  小保單為農民托了底。萬源只是個案,馬鈴薯也只是我省農業保險探索的冰山一角。
  作為國家一項重要惠民工程,我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起步於2007年。“當時,全省種養業保險統一試點品種只有4個:水稻、玉米、能繁母豬和育肥豬。”省農業廳產業處負責人介紹,這顯然不能滿足農業大省發展需要。
  隨後,我省農業保險制度不斷健全,覆蓋範圍穩步擴大,保額逐年提高。短短7年間,全省種養業統一保險試點品種迅速由4種增加到10種——種植業涵蓋水稻、玉米、油菜、馬鈴薯和青稞,畜牧業則包括育肥豬、能繁母豬、奶牛、藏系羊和氂牛,種植、養殖業分別由中央及省市縣財政補貼75%、80%。
  保障作用不斷凸顯。近3年,全省種植業投保面積年均穩定6000萬畝左右,水稻、玉米、油菜投保面積占當年播種面積8成以上,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。到2013年,全省累計為1.2億次農戶提供815億元風險保障,為1813萬農戶理賠15.86億元。“去年全省種植業保費規模全國第一,且農險覆蓋範圍、創新能力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。”人保財險四川省分公司副總經理侯志軍表示。
  B
  創新全國首創價格指數和雜交制種保險
  不僅是水稻,作為特色效益農業大省,四川早在2010年就出台特色農業保險獎補政策,鼓勵險種創新。
  多地“眼界”不斷放開——2012年,敘永新增加高粱特色農險;今年,通江縣新增銀耳險種,蒼溪則首次開辦獼猴桃保險……“全省地方特色農險已達23個,實現政策性農險全省地域全覆蓋和產業品種全覆蓋。”省農業廳產業處負責人表示,種植業涉及菜、果、茶、煙葉、高粱、中藥材等10多個品種,近3年投保500萬畝,理賠1.2億元;養殖業主要集中在成都、瀘州、廣安等5市的規模化養殖和林下散養的小家禽及淡水魚等。
  從形式到機制上也在求新。
  從保成本到保價格、保收入,我省農業保險2013年起啟動“升級版”。當年,成都在副省級城市中首創蔬菜價格指數保險,在全國引起轟動。同時,成都還向“豬周期”挑戰,率先探索育肥豬價格指數保險試點。“這是建立生豬目標價格保險制度的積極實踐,突破了傳統農險只保自然風險的局限。”成都市農委產業處處長殷小偉指出。
  今年4月3日,都江堰興農農民專合社理事長蒯世軍接過100萬元支票,成為我省今年首筆單戶超百萬元的蔬菜價格指數保險賠款。
  此外,成本較高的制種業如按普通險種投保,一旦遇災,農戶損失較大,甚至影響種業穩定。在此前提下,2013年成都再度試水,在全國首創雜交水稻制種保險試點。今年,綿陽、瀘州多地也加入試點大軍。
  C
  挑戰加速補齊特色農業保險短板
  作為起步僅7年的探索,在看到諸多成績的同時,我省農業保險也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。“中央財政補貼品種有待增加,對地方特色產業支持力度有待加強,保障能力有待提高。”省農業廳產業處負責人介紹,以蔬菜為例,省財政給獎補40%左右,大部分靠市縣財政,加之農戶投保意識和承受力有限,全省3000萬畝蔬菜投保率只有5%,同時,多地財力也無法負擔地方優勢產業品種的保險補貼。
  此外,“重試點品種、輕特色產業”保險現象也非常突出,特色產業保險嚴重滯後於現代農業發展。“可探索增加小麥保險,補齊三大糧食作物短板;也有必要在育肥豬等承保覆蓋面較低的中央品種加大力度,並推動地方提高特色農險財政補貼,通過基本保險+補充保險提高保額,使保障覆蓋投入成本。”侯志軍建議。
 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,四川特色農險正式駛入快車道——作為省農業廳機構改革後的首個大型農業保險專題培訓會,11月27日,全省特色農業保險現場培訓會提出,未來3年,在創新豐富已有地方特色農保品種23個基礎上,力爭財政補貼的特色農業投保面積每年遞增20個百分點,按總面積3000萬畝計算,即從現在的覆蓋面10%提高到2017年的超過70%,基本做到重點覆蓋、應保盡保。“既要把特色農險作為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基本內容來抓,也要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作為特色農險主要扶持對象。”省農業廳負責人表示,讓農險漸入“農”心。
  該負責人表示,各地接下來要突出重點,綜合運用差別承保面、差別費率、差別補貼水平、差別分擔水平等政策手段著力支持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建設;將特色農業保險與土地流轉、財政扶持、信貸融資結合,將其作為金融創新的重要內容,重點扶持新型經營主體。
  “讓農民吃下‘定心丸’,給產業繫上‘安全帶’,用保險托底四川農業產值翻番。”省農業廳負責人指出。
  瀘州敘永創新地將高粱納入保險範圍。圖為瀘州市鄉村裡的高粱地。(資料圖片) 劉學懿 攝
  (原標題:一張保單如何讓四川農業旱澇保收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z59pzlcd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